在拧紧自攻螺钉的过程中,由于不同零件的差异,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旋入扭矩。即使是同一批零件,由于一致性差异,也可能导致扭矩的不同。对于电子电器连接所使用的小螺钉,如果拧紧扭矩过小,且螺纹孔内有微小异物或螺钉受到轻微磕碰,可能会导致扭矩增大,甚至超过设定的拧紧扭矩。
因此,仅凭正常的扭矩来拧紧小螺钉和自攻螺钉可能导致问题。例如,螺钉可能未完全拧紧到位,头部尚未与被连接件贴合,而最终的拧紧扭矩却达到了设定要求,这被称为“浮高”。仅依赖角度监控可能无法完全识别此类拧紧缺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用更高级的拧紧策略。对于自攻螺钉的拧紧,有时会出现螺钉正常拧紧,扭矩达到要求,但螺栓未与贴合面完全接触的情况。此时,增加角度监控可能并不实用,因为监控范围太窄可能导致误报,而太宽则可能漏掉不合格的拧紧。
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夹紧力拧紧策略。这是一种结合扭矩斜率和扭矩或角度控制的综合方法。例如,将三个连接的拧紧曲线叠加在一起,可以看出,尽管螺栓在贴合之前的扭矩各不相同,但它们在贴合时的扭矩角度曲线弧度相似,即落座时的扭矩斜率差异很小。在此基础上增加所需的扭矩或角度,可以确保夹紧力得到精确控制。
这种策略特别适用于自攻螺钉等的应用。在实施之前,需要采集大量的样本数据,包括拧紧曲线,并设定合理的螺栓落座时的扭矩斜率和叠加扭矩或角度。
夹紧力拧紧策略的核心是根据实际的夹紧力值和设计的拧紧扭矩来得出最终的拧紧扭矩值。这意味着最终的动态扭矩是夹紧力矩和设计扭矩之和。这种方式可以确保螺钉得到适当的拧紧。
虽然这种情况下最终的拧紧扭矩可能会有所偏差,但夹紧力矩是一致的,因此有效的拧紧扭矩是稳定的。这种策略特别适用于小螺钉和自攻螺钉等需要小扭矩拧紧的情况。通过精确控制夹紧力,我们可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伺服电批与气动电批,作为当前市场上两种主流的电批产品,均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在螺钉拧紧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通过简单的扭力调节功能,满足了多样化的扭力控制需求。由于其价格亲民、技术成熟、操作简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螺钉拧紧的场合,既可以人工手持操作,也可以嵌入自动化设备中,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在汽车装配业中,拧紧枪拧紧数据的应用与存储至关重要。作为整车生产的关键环节,拧紧装配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庞大,而且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使用手持拧紧枪进行螺丝拧紧作业时,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会通过拧紧枪的手柄传递给操作者。当扭矩较大时,不仅可能导致工具轻微偏移,影响拧紧精度,长期操作还可能对操作者的手腕造成伤害。因此,对于手持拧紧枪,当扭矩超过一定值时,需要配备反力臂。
自攻钉,一种无需预先攻内螺纹的螺纹紧固件。当自攻钉被拧入未开内螺纹的光孔时,它能自行切削内螺纹。由于其这一特性,它需要较大的扭矩来操作,通常用于塑料件、铝/镁等较软材料的连接。
在自动送钉拧紧工艺中,入孔失败与歪钉是导致拧紧质量问题的两大关键因素。尤其在白车身门盖的自动化装配线上,由于车身组件体积庞大、曲面复杂,加之冲压成型工艺造成的过孔与螺纹底孔定位偏差,螺栓在送钉拧紧过程中极易出现入孔失败或歪钉现象,直接导致产品拧紧合格率下降,进而影响整条生产线的运行效率。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
坚丰汽车白车身送钉拧紧解决方案,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精准对接客户需求,为白车身制造提供了一站式、智能化的拧紧装配方案。无论是面对复杂的拧紧工况,还是追求高效的生产流程,坚丰都能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助力汽车行业客户提升产品质量,加速产业升级。选择坚丰,就是选择高效、稳定、智能的拧紧装配未来。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推动下,车灯行业正步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其产品已超越传统照明功能,成为汽车外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不仅保障夜间与恶劣天气下的行车安全,更成为各大车企展现创新与美学追求的舞台。在此背景下,车灯的生产装配工艺正加速向智能化、自动化和灵活化转型。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电机作为核心部件在市场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来看,电机系统约占据总成本的10%,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销量的快速增长也对电机的安装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不断涌现,元器件的集成度日益提高,对螺丝锁付流程的精准度和可控性要求也愈发严格。许多电子产品不仅需要确保准确的扭矩控制和锁定过程的严密监控,还要求对每个螺丝锁付参数进行详尽的记录和追溯。
在汽车总装过程中,螺栓的拧紧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扭矩或角度未达到规定要求,车辆在运行时可能会因变载荷而导致螺栓松动或脱落,甚至引发安全隐患。以汽车传动轴为例,其拧紧结果必须精确控制在15Nm±1.2Nm和95°±7'2°的范围内,以确保传动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然而,传统的人工拧紧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如拧紧遗漏、扭矩错误、重复拧紧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汽车制造的高标准。